总书记说专业配资股票公司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指出“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培育城市群,发展壮大一批省域副中心城市,促进城市间基础设施联通、公共服务共享”。
开篇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迎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征程。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当今世界变乱交织,中国经济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
前不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灵魂,以科技为引擎,不断推动着资源配置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的革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而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应用极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使产业和经济竞争的赛场发生转换,从而为中国变道超车提供历史机遇。
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观势者明,析势者智,顺势者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相继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这些重大区域战略中,粤港澳大湾区凭借着高度开放的国际化程度和得天独厚的创新优势,吸引了全球顶尖的科技人才和高端要素资源,新质生产力发展欣欣向荣。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牵引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2023年,广东规上工业企业7.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7.5万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七年领跑全国。同时,广东积极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生产方式再造提升传统产业“含智量”,以产业集群再造提升未来发展“含金量”。
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广东不仅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与肩负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使命的其他地区加强协作,取长补短,进一步优化区域要素配置,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羊城晚报走进国家区域重大战略覆盖的重点城市,寻找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熠熠生辉的亮点。今年5月至8月,羊城晚报携手全国多家媒体开展新质生产力全国行,通过“新质观”深调研报道为读者呈现科技创新潮涌、产业迭代风起、数智化动能澎湃的新质生产力“焕新”图景。
百舸争流千帆竞,长风万里启新程。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新质生产力,是我们实现这一宏伟蓝图的重要保障。让我们携手并进,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驶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本版撰文/羊城晚报记者莫谨榕陈泽云王丹阳刘佳宁孙晶本版图片/羊城晚报记者潘亮(除署名外
夏日炎炎,成渝大地上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重庆东站,作为国家高铁网的重要枢纽,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预计2025年将实现“四网”融合,成为连接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关键节点。这不仅是交通的飞跃,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缩影,如同一幅精心编织的蜀绣,紧密地“串联成网”。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万里长江,浩浩荡荡;悠悠珠水,奔流不息。相隔数千里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地理风貌与人文经济虽有不同,但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局中合作日益紧密,持续增强产业协作和协同创新,携手培育新质生产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图景中,谱写崭新的合作篇章。近日,羊城晚报“新质观调研全国行”走进成渝地区,倾听新时代西部“双城”的精彩故事,探寻“双圈”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同频共振的新机遇。
智能工厂遍地开花新型工业化蹄疾步稳
走进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的赛力斯汽车超级工厂,映入眼帘的是犹如科幻电影般的场景:机械臂高速运转,物料运输机器人来回穿梭,3000多台机器人进行智能协同作业,关键工序实现100%自动化,最快30秒就能下线一台新能源汽车。
“借助智能化工厂,我们对工艺流程进行了集成再造。”赛力斯汽车超级工厂工作人员举例道,“我们率先应用行业领先的9000T一体化压铸工艺,可将87个零件集成为1个零件,减重28%,将222个零件集成化为10个,焊接点减少1440个,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数百米长的生产线上,赛力斯全程采用AI智能检测系统,对包括底盘拧紧、加注等在内的上百个项目作实时监控,可实现100%质量监测追溯。
汽车是重庆三大万亿级主导产业之一。今年上半年,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39.1万辆,同比增长1.5倍,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9.7%。重庆以121.4万辆汽车产量,重返“中国汽车第一城”。
作为我国西部的制造业重镇,重庆制造也面临着技术更新换代快、市场竞争激烈、人才短缺等问题,拥抱智能制造,重庆制造找到了“换道超车”的关键。近年来,重庆明确以数字化变革为引领,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截至2023年年底,重庆已建成144个智能工厂和958个数字化车间;已投用的智能工厂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0%,运营成本平均降低30%。
眼下,成渝两地正围绕《规划纲要》提出的“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一目标,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联手打造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四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从“制造”到“智造”的蝶变,成渝大地新型工业化发展蹄疾步稳。
智能制造不仅能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助力制造企业重构研发流程、优化生产过程、创新管理体系以及重塑服务模式,从而实现全方位的转型升级。在四川成都,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和微网优联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网优联”)联合打造了全国首家3C行业5G-A智慧工厂。生产车间内智能生产设备通过5G信号相连接,每一块电路板进入皮带线被感应到后,由机械手自动抓取并打上二维码标签,便拥有了专属“身份证”。
“有了这张‘身份证’,产品在哪个时间经历了哪些生产工序,都会一一记录在案。凭借二维码就能实现全生产周期的管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微网优联智能制造部经理杨奕东介绍,相较于传统工厂,智慧工厂产线员工减少2/3,单台生产制造成本降低40%,单条产线每小时产出提高30%。落户成都近四年,微网优联已累计实现产值40亿元。数据足见,智能化生产为业绩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新型工业化和新质生产力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成渝两地锚定新型工业化之“新”,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寻找新机遇、新方向。
“真金白银”助力“数字蝶变” 创新活力加速释放
在2023年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上,一只AI“神兽”凭实力“出圈”,它就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短临降水预测模型——“蓉城·夔牛”。这只在《山海经》中可“操控风雨”的“神兽”,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下走进现实,可预测成都区域未来0-2小时短临降雨,并把范围精确到方圆一公里,还能与交通、网格、热线等城市综合治理大数据共融互通,为城市运行管理提供决策支撑。
这只“神兽”诞生于“国家队”成都智算中心。作为西南地区首个获批建设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成都智算中心正努力为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打通一条算力“蜀道”。
“我们主要为高校研究所、高科技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算力服务,推动AI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降低机构企业的算力成本,目前重点服务制造、教育、遥感、交通等本土行业的算力需求。”成都智算中心副总经理刘畅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数字化带来的科技创新见效最快。”据介绍,成都智算中心已为200余家企业、高校及科研团队提供支持,与100余家合作伙伴签署合作协议,累计完成200余个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科技创新是重要支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数字化成为“关键一招”。
2023年6月,财政部、工信部启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成都和重庆渝北区成功入选第一批试点城市(区)。过去一年多来,成渝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快马加鞭。成都专门出台了《成都市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若干政策措施》,涉及三个方面,共十条措施。“除了中央财政给予了1.5亿元资金支持,市级财政安排了2亿元专项配套资金,用‘真金白银’来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副局长郑中礼表示。
重庆市渝北区也借试点的契机,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能,支持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分批次推进具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先行先试,开发集成一批“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与解决方案,打造一批中小企业数字转型样板。截至目前,渝北区首批60余家试点企业数字化转型改造已基本完成,即将组织验收。
在成渝地区,各行各业正积极拥抱数字化,为创新创造积蓄澎湃动能。
过去一年,将AI、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于文化传播领域的重庆小二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二郎文化传媒”)创始人姜军明显感受重庆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文创产品越来越多,文化产业的技术创新也越来越多,当地还相继举办了文博会、文创大赛等。
“现在是‘快鱼吃慢鱼’的时代了,我们更要通过AIGC来提高生产力,实现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姜军告诉记者,“重庆正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我觉得我正在创业的风口上。”正是得益于重庆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2023年全年,小二郎文化传媒的相关订单量相比2022年增长了一倍以上。
“链”上合作持续深入粤川粤渝同频共振
深圳飞成都,单程2.5小时,这是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芯生物”)早期研发中心主任山松很熟悉的一条出差路线。平均每两周,他就要在成都创新药研发中心和深圳早期研发中心之间往返,推进两地在产品链建设和临床研究方面的合作。
2014年,微芯生物在成都设立全资子公司,成为了成都高新区引进的第一家生物医药创新企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如今,微芯生物不仅在成都布局了科创中心及区域总部,还建设有创新药生产基地,全面满足创新药中试、临床药品制备及上市药品商业化生产的需求。
“深圳和成都两座城市都是我们创新的源泉和发动机。全球首创的多靶点、三通路小分子抗肿瘤靶向新药——西奥罗尼正是两地共同协作研发的一大成果。”山松告诉记者,西奥罗尼最早期的药物筛选和研发阶段主要在深圳完成,随后才转移到成都进行后续的临床开发和产业化。他感慨,得益于大湾区和成渝经济圈资源要素的协同和联动,微芯生物的研发效率、生产效率都有了更明显的提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局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新形势、新阶段下,两大城市群正以一种崭新的合作姿态携手并进。
“‘高质量对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是当前四川的重要任务。川粤两省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领域皆进行了重点布局,同时在具体环节上又能够实现分工协作,在资源要素上也具有互补性,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可以说,两省加强制造业合作,既是战略使然,也是现实之需。”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宋瑶表示。
在宋瑶看来,成渝双城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重点热点正在悄然发生“质的变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知名粤企以及通过广东落户四川的外资企业把研发基地、实验室设到四川。这个趋势也说明,川渝和大湾区的合作重点已经从简单的单向产业转移承接,全面升级到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资金链多元协同的新阶段。”
研发,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微芯生物为何要在两地均布局研发中心?在山松看来,成都微芯不是微芯生物的一次单纯性的转移扩大,而是微芯生物“总部+区域总部”的同频共振。在成都布局的创新药研发中心,与深圳早期研发中心共同承担起了公司的科研攻关,进而形成在研项目和研发优势的有效互补——这也是成渝和大湾区创新链深度协作的缩影。
“两地有很多资源互补的空间,我们的科学家也得以在这个过程中取长补短。比如在新药的研发中,针对某一个疾病,有不同的靶点,深圳有深圳的思路在研究,成都有成都的思路在研究,这既是一个良性的竞争,更是一种良性的促动。”山松说。
抢滩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成渝双城和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深度协作,进一步推动成渝传统优势产业实现蝶变。
作为成都市新都区引进的第一家深圳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微网优联在落地成都分公司和生产车间近四年后,正计划着带动产业链和供应链入川。“从生产端来看,微网优联计划在成都引入一部分产业链和配套供应链企业,推动供应链协同,同时联合九州、康特等本土老牌企业进行采购,力争打破供应端严重不足的困局。而在研发端和销售端,粤港澳大湾区更易聚集电子信息产业的高科技人才,更多地面向海外市场。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成渝要素成本、产业基础的优势,以及大湾区的人才、市场优势,实现进一步发展。”杨奕东表示。
探温差
如何唱好新时代“双城记”?
专家:加强成渝产业链创新协作
山同脉、水同源、文同根、人相亲……重庆和成都“镶嵌”在四川盆地东西两侧,长期以来都是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闪亮“双子星”。
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来到第五个年头,进入全面提速、积厚成势的发展新阶段。进一步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未来竞争优势,成为唱好“双城记”的一道必答题。成渝经济圈该如何强化区域内创新协作,并与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创新增长极增强互动?羊城晚报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教授汪锋:
产业互补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最主要亮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列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重庆经济有何特点,又该如何抓住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机遇?
“重庆经济最大的特点在于‘实’。”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教授汪锋指出,作为西部最重要的工业城市,大量工业产品的产出整体拉动了重庆市的经济发展。当前,重庆市正在大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三大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
“产业的互补、产业链的延长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最主要的亮点。如果说只看成都或者重庆,要生产某个产品,你的产业链是不够长的,很多的零部件可能要依靠外地的配套,但如果是立足在成渝双城来看,就可以完成整个产业链的配套。生产出来的产品还可以供应整个国内市场,甚至通过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供应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汪锋指出。
下一步,重庆如何进一步锻造新质生产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呢?汪锋谈道,跟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还是不足。因此,一方面需要企业、政府加大对科学技术研发的投入;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认真地努力地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方法等,发挥后发优势,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宋瑶:
产业建圈强链,共筑成渝地区科技创新生态
“在我看来,当前在成都乃至成都都市圈层面实施的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就是一种强化区域产业联动的有效路径。”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宋瑶表示,推进产业建圈强链重在构建“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业基金、领军人才集聚共生的产业生态,换句话说,强调的是具有资源运筹能力的主体,在推动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有序整合、高效配置中的关键作用,这为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提供了有力抓手。
如何进一步加强成渝经济圈的产业协作?宋瑶建议,可以将成都的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拓展到成渝经济圈。例如,进一步发挥“链主”企业的运筹作用,围绕成渝双核“链主”企业配套需求定期发布协作机会清单,构建起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发挥公共平台的运筹作用,通过携手共建成渝地区科技创新生态图谱、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整合高能级创新资源打造“创新丛林”;发挥中介机构的运筹作用,以“总部+分支”的组织方式设立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为成渝地区联合共建的产业集群提供项目撮合、资源嫁接等专业服务。
宋瑶认为,川粤两省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领域皆进行了重点布局,同时在具体环节上又能够实现分工协作,在资源要素上也具有互补性,因此本就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川粤合作的重点已经从简单的单向产业转移承接,全面升级到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资金链多元协同的新阶段。因此,推动两省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建议聚焦‘双向互动’,从促进科技成果双向转化、扩大双向投资、打造双向飞地、畅通要素双向流通渠道等方面重点发力。”她指出。
样本新“探”
赛力斯:
最快30秒下线一台新车
7月29日,AITO问界第40万辆新车下线暨M9第7万辆交付仪式在重庆举办。在AITO问界M9背后,赛力斯和华为跨界合作,除了产业链的创新及软硬件协同的提升外,生产端的智能智造能力也为车辆品质提供了可靠保证。据工作人员介绍,赛力斯汽车超级工厂最高可实现30秒下线一台新车,生产效率全球最高,率先应用行业领先的9000T一体化压铸工艺,有效实现高效生产、轻量化、高安全性,可将87个零件集成为1个零件,减重28%,将222个零件集成化为10个,焊接点减少1440个。
重庆东站:
“巨无霸”交通枢纽将成新打卡点
全国在建最大的“四网”融合综合交通枢纽——重庆东站建设如火如荼。重庆城市综合交通枢纽(集团)有限公司规划投资部部长陈桥介绍,重庆东站计划于2025年建成通车,届时乘客从这里出发,将能在1小时内到达成都、贵阳等地,3小时内抵达武汉、昆明、长沙,6小时内则可抵达北京、上海、广州。重庆东站枢纽城市轨道引入数位列全国前三,实现高铁与高铁、高铁与轨道、高铁与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的站内换乘,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
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超级大冰箱”
位于沙坪坝的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是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的发源地、起始站和主枢纽。目前,通过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东南亚等地进口生鲜食品可直达重庆清关,相比“货物在深圳、广州、上海清关后再运至重庆”的传统进口模式,运输时间可节约5-14天。
在这里,西南地区首个超低温绿色智慧产业园——驻粤央企中交四航局所属中交重庆冷链智慧产业园,则是名副其实的铁路配套的“超级大冰箱”。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引入50-100家温控食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园区商品流通总量预计将达140万吨/年,可有效提升区域冷链市场活力,推进广州、重庆两地冷链产业高效互动。
微芯生物:
推动更多全球首创药“中国造”
2014年,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芯生物”)在成都设立全资子公司成都微芯药业,成为了成都高新区引进的第一家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微芯生物在成都布局了科创中心、区域总部和创新药生产基地,全面满足创新药中试、临床药品制备及上市药品商业化生产的需求。
“未来,微芯生物的深圳总部将进一步与成都微芯药业,以及北京临床研究与运营中心、上海商业运营中心优势互补,共同推动药物研发及商业化,推动更多创新药物从中国走向全球。”微芯生物早期研发中心主任山松介绍。
重庆两江新区星系列楼宇:
助力园区企业加“数”前行
“星系列楼宇地处重庆两江软件园的核心区域,海王星数字文创园是重庆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示范楼宇(第一批)。”重庆两江新区星系列楼宇党委副书记陈涛介绍,海王星数字文创园的星系列楼宇大数据党群服务中心整合阵地资源和服务资源,设立政务惠企E站,着力打造智慧便捷的数字化服务体系,让园区企业真正实现“足不出园”办成事。
据介绍,其大数据党群服务中心面向市场,定期收集细分企业需求,发布供需清单,进行清单交互,跟踪孵化落地。通过建立贯穿产业全链、信息实时共享、数据按需分配、成果系统集成的数字化应用,园区内外的企业得以进一步实现深度供需对接,深化合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小二郎文化传媒:
用AI打造新质生产力新引擎
“在AI智能时代,谁先能快速占领市场,谁就能赢得机遇。”重庆小二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二郎文化传媒”)创始人姜军表示。小二郎文化传媒是西南全品类影音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以重庆为总部,现已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杭州等城市拥有品牌业务线或分公司。
据悉,小二郎文化传媒专门设置了产品技术中心,持续投入AI数字化应用和生产。借助AI,小二郎文化传媒能够在24小时内快速生产出上千条30秒的小短片,为客户提供海量视频,将单条视频的成本降低到个位数,实现了降本增效。
三星堆博物馆:
数字化让文物“重生”
自2023年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落成开馆以来,数字化技术手段就广泛应用于其文物的展示和研究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文物的修复中。“我们用AI进行文物虚拟修复,这样既可以展示当时完整的器物组合状态,也可以更好地保护现存的各个部件,不会对它造成进一步伤害。”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人员蔡秋彤告诉记者,3D打印、数字虚拟修复等新技术介入,让更多文物在新馆中“活”起来。数字化技术不仅有助于文物的保存和修复,更深刻影响了研究人员对文物本身及其背后文化的理解。
微网优联:
5G探路造智慧工厂
微网优联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网优联”)是一家来自深圳的企业,2020年12月在成都新都区落地分公司和生产车间,主要生产光猫、机顶盒、交换机、安防摄像头等数十款网通产品。一期工厂投产仅1个月,微网优联营业收入就超过2000万元,达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标准,目前累计实现产值40亿元、税收过亿元,实现近250万元/人/年的人均产出效率,成为新都“亩产”最高的产业项目之一。今年专业配资股票公司,四川移动与微网优联对智慧工厂的5G专网进行全面升级,搭载最新的5G-A技术,率先打造全国首家3C行业5G-A智慧工厂。“这是‘深圳效率’和‘新都速度’的完美结合。”微网优联智能制造部经理杨奕东对记者表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在线官网配资观点